矿区面积:3.81km2。地理位置:湖南省衡山县
有效期为2016年3月14日至2018年3月13日。
1.基础地质工作
本区金矿普查工作始于80年代初。湖南省武警黄金十五支队于1980年至1982年对衡山县石子坳—湘潭县继述桥一带开展了1/25000区域地质调查及次生晕扫面工作,圈定了Cu、Pb、Zn、As、Ag、Co、Bi七种元素的化探异常。As异常发育,但未圈定金异常,也没有进一步工作。
1986年,湖南省地矿局物探队采用了1/25000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,对1/25000次生晕As异常进行了检查,在本区发现了较好的金异常,相继开展了1/万土壤测量、1/2000土壤测量及岩石测量,发现了岩金矿点。并编制了异常验证的设计,但未实施。
2.矿产地质工作
湖南省地矿局417队于1986年9月~1992年对本区进行了金矿地质普查工作。先后进行了1/5000地质草测,1/2000地质草测,1/2000地形地质测量,并配合地质填图辅以槽、井探工程揭露,大致查明了控矿因素。共圈定主要矿化带6条(Ⅰ、Ⅱ、Ⅲ、Ⅳ、Ⅴ、Ⅵ),大小矿体20余个。1996年5月提交了《湖南省衡山县石子坳矿区金矿地质普查评价报告》,估算了金资源量(D+E)2808.03公斤。
2006~2007年, 公司委托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进行勘查工作,通过1:2000地质简测、1:5000水工环地质调查和槽探、老硐清理、钻探工程及可选性试验工作。对矿区工程控制较好的8个矿体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, 估算金资源量333+334为2374.12kg。
2010年9月~2011年4月受探矿权人委托四一七队对本区进行了金矿地质普查工作。
通过1:2000地质修测和部分老硐清理及编录,基本查明了矿区地层、构造,含矿岩系和矿化体(带)的分布。
通过深部钻探工程,控制了深部矿(化)体延伸, 认为区内金矿化较发育,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北西向(290~315°)硅化破碎带和北东向40°层间破碎带中,严格受构造制约。现已圈出含矿带六条,即Ⅰ、Ⅱ、Ⅲ、Ⅳ、Ⅴ、Ⅵ矿带。在平面上与F2硅化破碎带组成帚状,往东撒开,向西收敛。Ⅰ、Ⅱ矿带倾向北东,倾角20~65°;Ⅲ、Ⅳ、Ⅴ矿带倾向南西,在剖面上形成对冲构造。Ⅵ矿带受层间破碎带控制。除Ⅳ矿带外,其它矿带均有工业矿体分布,其中规模较大的矿体8个,现分述如下:
矿体赋存于北东向层间裂隙带中(部分地段切层),硅化,褪色蚀变强烈,矿体总体走向50°,倾向北西,倾角56°,矿体平均厚2.00米,金品位0.8-7.05×10-6,平均3.92×10-6。由MD09、MD13工程控制
总体估算金资源量333+334约2.4吨,其中估算333资源量约1吨。
本区金矿石为易利用矿石,堆浸时所用的药剂均为普通药剂,用量为一般用量。1.0×10-6的金回收率大于70%。
有意者请联系。